【大单元教学】用课程思维“抓大统小”(崔允漷)
引言
课改20多年,整个课堂改革最后都变成了改了公开课,而更多的老师依然站在讲台上讲着之前的课。
1
目前的“课”有什么问题
崔允漷的团队研究了1008节小学语文公开课的视频发现:
学习方式表现为:听中学。具体40分钟的可21分钟授课12分钟分享,整堂课33分钟学生都在听。教师把一个班40个人当1个人教学。教师处理“异”学习只有7分钟。
一年级到九年级好课的模式差异不大:基本都是听中学。这样的课堂在听说读写方面可能是充分的,但是忽略了学科实践、跨学科主题学习、深度学习等育人方式的变革难以落实。课堂有悖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。
教师中心明显,老师问题太多。教师问题过于琐碎;问而没达比例高,很多学生的回答老师没有理答。
总体来看,课堂思维含量低,一分钟有2.5个问题,思维空间受限;课堂对话、民主质量不高;培养出来对的是“知道分子”。
为什么公开课变了家常课没有变呢?
因为公开课的教案变了,家常课的教案没有变。因为教案是乐谱,上课是演奏。领着21世纪的工资,写着20世纪的教案。
旧教案的五大问题:
图片
1.目标:“三类”目标+重难点;不见素养;“知道”分子
2.立场:教师,而非学生;难以以学定教
3.运作:课时+知识点,学期、单元被悬置,抓小放大,学科实践难落实
4.关注:信息传递,反思缺失;知识转化不了素养,书教了,没育人
5.聚焦:重教学,轻评价;教了不等于学了
根本原因:缺乏课程思维
理论基础:大学学习的是课时教育学,重课时/课文/知识点,而非课程教。重视一堂课、一篇课文、一个知识点怎么上,一个单元、学习期的整体课程没有想明白,就是抓小放大。把语文和课文画上了等号。
当了一辈子的语文老师,成了课文老师。
育学内容立场:整天关注教什么,而非关注学习结果(能学会什么)。2世纪的主要问题是想不想学的问题。我们要解决的怎么样学生想学。
教-练为王:教了练,练了教;既无目标层级意识,也无匹配的评价观念
没有课程,只有教学,犹如没有乐谱,只管演奏
只有课堂,无关课程,犹如抓小放大,或有树无林
唯有课程,才有课程——课程思维
图片
2
如何像课程专家一样发展学校课程
图片
学科教育的家就是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。教学目标就是阶段性的目标是目的地。教师要把目标达成,才能教好学生。
搞应试教育就是缺乏课程思维。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路径没有。改革受限学习好课程标准。
图片
什么是课程思维:
课程思维第一层级是实然思维,就是实际上我能做什么。不能只想着应该干什么,更重要的要明白一堂课面对这样的学生我只能做到什么。也就是要落地。
课程思维第二层实民主思维,就是儿童在学校里学什么要大家说了算,利益方协商,不能一家说了算,更不能让专家说了算。
课程思维第三层实开放思维,儿童生活应该丰富多彩,学习应该对接生活。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复杂的问题。
课程思维第四层实工程思维,课程是专业,要分科、分级、分班学习。
课程思维第五层一贯放思维,也就是一致性思维,教学评一致。哟啊关注效益、效果,关注10年20年之后对学生有用的东西。新授课不能教得太快。
3
学校如何落实“抓大统小”
图片
图片
图片
分为三层。第一层校长是第一责任人,编写课程实施方案,把国家的育人蓝图,变成学校的施工图,最后形成实景图,变成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路线图。第二层校验组长学科规划,学科规划落实学科,编写课程实施纲要。第三层备课组长,带领老师编写教学方案。
抓大统小指从学校课程顶层设计,到课程规划,到单元(课时)的教学方案。
相关支架:
图片
图片
课程纲要是教师依据课标、教材、学情、课时、资源编制学期课程说明书。
图片
学期的第一堂课就要给学生分享学期课程纲要,这叫分享课程旅游计划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地在哪里。
从学案到学历案
图片
图片
学案是课堂练习,一课一练
学历案是学习过程方案,是助学方案,知识地图,学习档案,互动载体,检测依据(过程检测)。
4
学校如何落实“抓大统小”
图片
大单元与单篇课文的关系,大单元是一只狗,单篇是狗的一部分。但是如果每天只是教学“狗头、狗身子、狗尾巴”,考试也如此,这样考了100分也不知道什么是狗。
大单元是不是打破教材序列重组内容,可是可以,但是普通教师做不来。一般的教师是基于教材,用好教材。
图片
有了单元,还需要大单元设计吗?
教材是教学材料,大单元是课程。是建筑材料和单元楼的区别。
图片
大单元设计的核心要义
图片
图片
放大教学单位,看见素养落地(一个单元可以是两三个素养,不能是单个素养),形成课程事件(总分总的实施方式),明确学习组织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